近年来,潍城区着力构建资源更均衡、管理评价更科学、师生发展更具活力的公平优质基础教育体系,助推教育改革高质量发展。继成为全国首批教师队伍“县管校聘”改革示范区后,率先入选全省中小学幼儿园校(园)长任(聘)期结束综合督导评估工作试点区、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;作为全省唯一,成功入选全国智能研修平台应用试点工作区、教育改革经验连续2次被教育部全国推介。2025年3月,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  一、着眼优质均衡,构建教育资源“合理化”配置机制。立足于让优质教育资源成为“源头活水”,坚持以构建资源分布平衡、城乡统筹推进的教育发展机制,推动实现更优质更广泛的教育公平。一是推动公共资源有效倾斜。深入实施“扩、改、提”保障工程,通过“财政保障+市场赋能”双轮驱动,多渠道融资30亿元,实施教育资源扩容行动,新建、改扩建21所现代化学校、30所普惠性幼儿园,新增优质学位2.8万个,实现从“学有所教”到“学有优教”的跨越;投资2亿元推进运动场地塑胶化改造、建成区校一体化智慧教育云平台,城乡学校专递课堂覆盖率达100%,实现城乡学校“同标配置”。按照“政府主导、多元参与、公益普惠”办学原则,在全市率先完成5所“公参民”学校转制改革,全区义务教育民办在校生比例由25.4%下降到5%以内,相关经验被《中国教育报》等国家级主流媒体刊发推介。二是探索城乡发展共同体建设。在原有集团化办学和城乡共同体机制基础上,深化“一校长多学校”学区制管理体制改革,按照优势互补、相对就近,便于协同一体、共促发展实际,统筹考虑学校规模、师资生源、教学管理等因素,坚持“输血”与“造血”并重,纵向贯通“区—学区—校”三级管理体系,横向打造实验、永安等9大教育集群,通过名校带分校、强校带弱校“1+N”模式,建立智慧研训、名师引领、质量检测、特色培育“四维联动”运行机制,实现管理互通、师资共育、课程同构。目前,全区23所薄弱校实现“破茧蝶变”,城乡教育质量差异系数大幅缩小。三是畅通教师引育流通渠道。采取公开招考、高层次人才引进等“联招联聘”方式,持续做大做强教师“仓储规模”,近三年,累计招录教师1000余名,其中“双一流”高校教师占17%,教师队伍实现“量质双升”。深化以区管校聘、“星级教师”评选、“基础工资+绩效奖励+专项补贴”薪酬模式等为主体的人事制度改革,按需设岗、分层聘任、合同管理、绩效激励,每年15%以上的教师实现跨校竞聘和支教交流,盘活了人力资源。探索人才自主培养模式,实施“青蓝工程”“订单培训”等项目,创新“双师型”培养模式,通过跟岗研修、项目攻关等方式,让90%青年教师实现“三年成骨干,五年成名师”的跨越成长。 
  二、聚力内涵提升,创新教育管理“一体化”评价模式。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,以评价改革为牵引,将“学校—教师—学生”一体化评价管理,助推良好教育生态形成。一是创新四维“星级评价”机制。出台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方案,制定《星级学校管理办法》,深化督政、督教、督学综合评价改革,健全辖区内51处中小学、149处幼儿园、240处校外培训机构和教育行政部门四位一体“星级评价”体系,构建“学区自主、捆绑评价、共建共融、创新发展”新样态,对照26项星级评价项目清单,把年终考核与过程考核相结合,解决“干好干坏一个样”的问题,全面激发教学工作效能。二是构建全过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。率先开展自主互助高效课堂,以教学评一致性学教改革、本真课堂改革为切入点,深入推进课程、课堂“双改行动”,开展“直播带课”推门听课活动,“随堂课随时听、随堂课随时评”,逐步形成“教师引导教、学生自主学”教学模式,将教学过程引入评价监测体系,改变以考分排名评教学的做法。目前,已有30项课堂教学作品获评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。三是建立多元化学生发展评价方式。围绕“立德树人”根本教育任务,对学生劳动教育、实验教学、品德发展、学业发展、身心健康、兴趣特长等进行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价,评价形式从“只见分数不见人”的成绩单,变成更有温度、更加丰富的“青春成长记录手册”,打造成长成才新生态。像,以全省首批体教融合发展试验区试点为契机,将武术、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融入教学,系统“激活”学生潜能,不仅荣获省体育联赛冠军,还在世界机器人大赛、全国青少年无人机大赛中获得冠亚军50余项。 
  三、立足全面发展,构筑育人育才“特色化”培养体系。以“五育融合、全域育人”为改革导向,创新打造“智慧教育筑基+德育体系铸魂+闲暇教育润心”育人模式,推动区域教育从“规模均衡”迈向“质量均衡”。一是搭建智慧教育“新平台”。统筹推进“全国智能研修平台应用”试点与“省级智慧教育示范区”建设,坚持以教育信息化提质赋能,累计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,建成区域性教育大数据中心,集成智慧校园云平台、精准教学分析平台两大中枢系统,开发智能巡课、学程管理、云教研等12个应用场景,构建覆盖“教学—管理—评价”全链条的数字治理体系。创新“数据画像”精准教学模式,通过课堂行为智能感知、学习过程动态追踪、教学质量实时反馈三大系统,数字校园达标率、教师智能终端配备率、网络学习空间开通率均达100%,形成“一师一空间、一生一画像”的智慧教育新样态,相关成果入选教育部“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”试点案例。二是创建德育育人“新体系”制定育人制度22条,开发阶梯式德育课程236节,定期开展爱国主义、法治等教育课堂,加强学段德育衔接,构建起“中小幼一体化”德育体系。发挥“教联体”协同联动功能,融合“学校—家庭—社会”三维空间,与6家单位共建实践基地,年均开展“非遗传承”等实践活动200余场。深化“双减”改革内涵,研发课后服务智能管理平台,构建“基础+拓展+探究”三级课程超市,开发“配方作业”智能推送系统,学生课业负担减轻30%,相关经验获教育部全国推广并入选基础教育改革创新案例。三是开发“闲暇教育”新模式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,开发以“琴、棋、书、画、诗、花、茶”为主题的“七雅”特色课程体系,整合校内“弹性入学+午餐午休+课后服务”等碎片时间,全域推广“闲暇教育”,打造“课后延时服务”升级版,让校园时时处处育人、让学生素养时时处处提升。目前,全区已有超过97%的学生受益于闲暇教育找到自我成长舞台,丁晓逵、谭睿思等潍城优秀学子惊艳亮相北京冬奥会;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,潍城区上榜数达全市一半以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