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年来,潍城区始终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,立足建设“学在潍城、学有所成”现代化教育强区,加快扩充优质教育资源,配齐配强教师队伍,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高质量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,办好人民满意的潍城教育。先后获评全国智能研修平台应用领航区、全国珠心算教学实验区、全国数独教学示范区等称号。2025年3月,被授予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。
  一、强校扩优,推动教育资源从“增量”到“提质”。潍城区聚焦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切期盼和需求,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,不断优化布局、统筹城乡、升级配置,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。一是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。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,中心城区常住人口快速增长,城区教育资源供需矛盾以及百姓对“上好学”需求日益凸显。为化解教育资源紧张、学生“就近入学难”的问题,自2021年开始,潍城区连续4年将教育资源扩容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,启动中小学幼儿园建设“三年攻坚行动”,三年内共实施智群学校、东夏小学、玉清中学、玉清小学等义务教育建设项目15个,项目总投资30亿元,新增学位2.4万个,确保学校、幼儿园居住区教育设施与居住人口规模相适应。3年内30处学校获评全国文明校园、全国国防教育示范学校等国字号荣誉。二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。为实现城乡学校一样好,潍城区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上有若干年的探索历程。2022年至今,潍城实验、潍坊外国语、潍坊三中、潍坊八中等7个教育集团相继成立,9个街道17所学校、6所幼儿园在招生办学、治校育人、师资培育、教学科研、科学保教方面实现一体规划、一体发展,有效破解了“城强村弱”难题。强校扩优典型做法获得分管副省长、市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。三是持续优化办学条件。近3年,潍城区大力实施办学条件达标工程,为全区各中小学配备午休设备2.1万余套、配套床品4.1万余套,改造21处塑胶场地和清洁厕所,提升9处供暖设施,更新8000套课桌凳,新建10处学校食堂,配优2200套信息化设备等,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在校午餐午休、塑胶操场、清洁厕所、触控一体机教室、标准化校车“5项全覆盖”,办学条件显著提升,育人环境提档升级。
  二、强师兴源,推动优质师资从"集聚"到"辐射"。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。教师重要,就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、塑造生命、塑造人的工作。潍城区历来坚持开放共享的人才观,广纳天下英才深耕教坛,全面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。一是加大“引才”力度。潍城区注重教师队伍建设,自2021年开始,实施教师招引计划,通过优才计划、社会招聘、校园招聘等多渠道,三年内面向双一流本科、省属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招考引进优秀教师1400人,占全部教师比重的35%,其中“双一流”、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等200名,新增教师数量是过去10年招考教师总量的2.5倍。全区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从44.2岁下降到35岁,结构进一步优化。二是创新“育才”方式。制定《名师名校长工程推进方案》,让教师“走出去”,遴选30名骨干教师到深圳、江苏、北京等5地10校跟岗锻炼,常态化举办教学技能大比武、青年教师论坛等活动,近3年培养出齐鲁名师、潍坊市特级教师等市级以上优秀教师500余名,教师培育典型做法获教育部正式文件推广。把知名专家“请进来”,举办名家论坛,邀请李振村、张宏伟、储召生等国内知名教育担任区政府教育顾问,定期开设专题讲座,倾力打造潍城教育人才高地。三是提高“用才”质量。推行校长职级制改革,建立职级能上能下、职位能进能退、工资能高能低的校长晋级、降职、责任追究和薪酬发放制度,潍城区有51名中小学校长取得职级认定,聘期3年,试用期1年,每年进行1次考核,着力打造“教育家型”校长队伍。坚持骨干引领,推进优秀教师交流轮岗,完善轮岗教师分类管理、任期交流、岗位设置、人才培养4项工作机制,实现义务教育教师校际均衡流动,共享骨干教师,真正打通优质均衡发展的“任督二脉”。仅去年一年,校际调配教师500余名,占比12.5%。
  三、强课提质,推动教育品质从"达标"到"卓越"。潍城区始终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,以课程建设为核心,不断加强五育并举,积极开展课后服务,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。一是强化课程引领。课程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核心。潍城区创新开展阳光磨砺教育课程体系,构建劳动实践、抗挫强质等6大类50余门课程,有效增强学生抗挫折能力,磨砺坚强意志品质。典型做法被《中国教育报》《中国教师报》、省教育厅网站等推介。实施“课程建设年”活动,2024年组织3次课程建设成果观摩赛评活动,承办山东省“两项创建”实地观摩等12场市级以上现场会,课程建设做法获得中国教科院院长李永智、省教科院党委副书记车宗哲等先后9次调研肯定。二是深化五育融合。聚焦学生核心素养,围绕“崇德、慧智、健体、尚美、悦劳”五大领域,深化五育融合、推动内涵发展。潍城区德育工作获团中央调研肯定,德育实践活动获得《人民日报》推介,“双减”典型做法2次获得教育部发文推介。潍坊三中女排五次夺得全省中小学排球联赛冠军,军埠口中心小学摘得山东省体育联赛女足比赛冠军。丁晓逵、谭睿思等潍城学子在北京冬奥会上大展风采。目前全区2200余名学生获评竞赛、艺体、科技、宋庆龄国家奖学金等市级以上荣誉奖项。三是用好课后服务。建立“课程超市”,开设非遗、足球、舞蹈等课后服务课程110门,做好学生答疑释惑、特长培养等工作,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。课后服务参与学生达到5.3万名,参与率达97%。依托区内的博物馆、科技馆、历史文化遗址、红色教育基地等场地,充分挖掘和利用红色资源、特色文化、自然景观、科技设施等资源优势,打造瑞福油脂股份有限公司、郭味蕖美术馆等54处研学实践教育基地,每年各学校累计开展研学实践活动200余次,有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