峡山区教体系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,以教联体建设为依托,创新构建“课程推进、心理服务、教师培训、家校联动”四大机制,形成区域协同、资源共享的心理健康教育新生态,为全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筑起坚实屏障。
一、课程推进机制:构建“基础+特色”双轨育人体系
峡山区将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入学校教学管理,打造规范化与个性化并重的课程范式。一是全域课程标准化:严格执行“每两周1课时”的刚性要求,全区中小学100%将心理健康课纳入课表,通过区级巡查、跨校听课评课等机制保障课程质量;二是关键节点专题化:针对开学适应期、考试焦虑期、青春期亲子冲突等关键心理节点,开发“压力管理”“情绪调节”等主题课程,覆盖全区近2万名学生;三是资源共享平台化:依托名师工作室,建立区级心理健康课程资源库,实现优质课例、团体辅导方案的跨校共享,破解薄弱学校资源短缺难题。
二、心理服务机制:织密“预防-干预-跟踪”防护网
创新构建全域联动的心理服务体系,实现危机防控精准化、全程化。一是四级防控体系全覆盖:建立“学校-年级-班级-宿舍”四级预警网络,配备专职心理教师18名、班级心理委员458名,形成“纵向贯通、横向联动”的监测体系。二是闭环管理五步法:推行“发现→报告→干预→转介→跟踪”五位一体工作流程,为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全流程服务;三是动态筛查双引擎:采用“专业量表普查+日常观察记录”筛查模式,建立“一生一策”成长档案,实现从静态数据到动态行为的全景画像。
三、教师培训机制:锻造“三四五”专业成长链
通过协同培育模式,破解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发展瓶颈。一是能力培养三维度:构建“基础理论+专业技能+实践应用”三类课程体系,重点提升教师课堂教学、咨询辅导、家庭教育指导等四大核心能力。二是成长路径五驱动:实施“线上线下混合培训、教研活动驱动、理论实践考核、学时积分认证、校际捆绑评价”五大策略,每月一次主题教研,培训覆盖教师1500人次。三是名师引领跨校辐射:成立区级心理健康名师工作室,组织骨干教师开发全学段教学设计,带动薄弱学校专业提升。
四、家校联动机制:搭建“线上+线下”共育立交桥
深度融合学校教育与家庭资源,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。一是信息互通双通道:通过家长学校、家校微信群等平台,定期推送《假期心理调适指南》等专题内容,突出家校活动的主题性和实效性。二是特殊群体精准帮扶:针对留守儿童、单亲家庭学生建立“好爸爸好妈妈”结对机制,通过走访慰问关爱学生身心健康。三是社区服务延伸触角:组织教师进社区开展公益讲座,举办“亲子关系工作坊”“情绪管理课堂”等社区活动13场,惠及家庭2000余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