无障碍浏览
 
当前日期: 欢迎进入潍坊教育局网站!
您现在的位置: 首页 > 新闻中心 > 学校传真
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:“跨・践・展” 三维联动,绘就传统文化与美育融合新图景
2025-10-16 【浏览字号: 来源:
 潍坊市坊子区第二实验学校以美术学科为核心纽带,创新构建“跨・践・展”三维联动育人模式,通过课堂教学、实践活动、校园空间,形成“体验传统技艺—审美素养培育—文化自信养成”的完整育人闭环,为新时代美术教育注入鲜活文化生命力。 

  一、以“跨界融合”为核心,筑牢美术课堂文化根基。学校以美术课堂为核心阵地,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过程中深入感知、理解传统文化。一是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。非遗传承人现场演示传统工艺技法,学生近距离观察、实操体验,将抽象的非遗文化转化为可触摸、可学习的教学内容,直观感受传统技艺中的匠心精神与文化内涵。二是围绕非遗项目设计跨学科课程。以“非遗扎染・服饰创演”为例,美术课聚焦“捆、扎、染、拆”的扎染技艺,完成染料调配与纹样设计;劳动课上学生参与量体、裁布、缝纫,将自己扎染的布料制作成服装;语文课以“传统服饰”为主题编写剧本,学生用自制扎染服饰展演,让静态作品“活”起来。三是整合传统文化主题单元。将原国家课程中剪纸、年画、苗银等分散的教学内容整合为传统文化主题单元,从基础纹样认知、符号解读,到复杂手工艺体验创作,循序渐进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,夯实文化认知根基。 

  二、以“实践体验”为路径,延伸传统文化学习场景。学校通过多元化实践活动,延伸学习场景,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主动探索、热爱传统文化。一是以家庭为载体,传递文化记忆。寒暑假开展传统文化亲子活动,家长与孩子共同完成传统手工作品,协作中家长讲述传统文化故事,传递家庭文化记忆,让家庭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“延伸课堂”;开学后通过传统文化走秀、作品展览,强化亲子参与的文化认同感。二是以校园活动为平台,营造文化氛围。开展“非遗小铺”活动,邀请非遗传承人驻校展演;举办“非遗文化游园会”,设置扎染、剪纸、拓印等 40 余个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体验摊位,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传统趣味;体育科技节开幕式打造“传统文化创意方队”,学生身着传统服饰、展示自制传统工艺品,融合体育精神与传统文化。三是以校外为拓展,深化文化认知。组织传统文化研学之旅,将课堂延伸至博物馆、文化场馆、建筑遗址,学生实地观察传统建筑结构、参观民俗展览、聆听专业讲解,打破书本局限,形成对传统文化演变与传承的立体认知。 

  三、以“多元展评”为抓手,放大传统文化育人效能。学校打通多渠道展示路径,同时凸显育人成效,让传统文化美育价值落地。一是校内空间展评,打造文化空间。创设“千里江山・百变锡纸”工作坊,用生活中的锡纸为媒材表现青铜器、立体青绿山水、点翠工艺、苗银工艺等传统文化元素;利用走廊拐角建立“传统文化主题展馆”,定时更新学生作品,累计展示 800 件;各楼层艺术长廊挂满剪纸、手工、绘画作品,让校园每一处都成为传统文化“宣传窗”,累计展示作品 4000 余件。二是校外平台延伸,扩大文化影响。通过学校公众号推送学生优秀作品与活动纪实,借助潍坊市科技嘉年华、三级艺术展演等平台,展示学生文创产品与美术成果,让育人成果走出校园,获得广泛认可。经过持续探索,“跨・践・展”模式形成“传统文化与美术教育融合、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媒材技法结合、艺术创作与家国情怀融合”的独特体系。学生在创作与实践中,不仅提升了美术核心素养,更深化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。 

无标题文档

无障碍浏览 Copyright @ 2011 潍坊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网站标识码:3707000060
ALL Rights Reserved鲁ICP备05029468号  网站地图
地址:山东省潍坊市东风东街6396号17楼东区 电话:(0536)8799335 邮编:261061
鲁公网安备 37079402001079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