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督导是加快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。奎文区深化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,积极探索教育督导评估方式,构建督学队伍管理新路径,有效解决督导的难点、堵点和痛点,教育督导提质增效,营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和生态。
分层分类督导,开出评价“良方”
近年来,教育督导往往采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考核成绩,不考虑学校实际情况和原有基础,根据学校得分排名,排名结果直接运用在校长职级评定、学校绩效考核中,一些薄弱学校总是位列最后,动力不足,办学“失活”。奎文区创新实施分层分类督导的评价方式,改变采用“一把尺子、一个标准”现状,助推办学新发展。
分学段评价。每年对初中、小学、幼儿园分学段实施一次办学水平评价,围绕落实规范办学行为、改革发展、重点工作落实等,制定评价细则。各学段的评估体系架构相同,包含规范办学行为、提升满意度和办学绩效三部分。同一架构的“底线+满意度+创新”评估体系,实现了评价内容清单化、统一化。
分多组评价。结合初中、小学的办学特点、生源数量、地理位置、教学质量等因素,将全区初中、小学划分为提升学校和非提升学校两个类别,两大类别再细分为8个小组。根据评估成绩,将每个类别内初中、小学发展提升幅度最大的学校,确定为“年度提升发展优秀学校”;每个小组内第一名的学校确定为“年度教育办学水平先进单位”。通过分块评价、因素一致、结果公平的评价模式,每个学校均有机会挣得小组第一,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工作积极性。
分等级评价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结果等级呈现,各学段标准统一。依据获得成绩,每个A级指标按照15%、35%、35%、15%的比例划分为A、B、C、D四个等级呈现。所有A级指标为A等的确定为示范学校,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;出现C、D级指标的视为相对薄弱学校,D级指标出现较多的学校,列为重点帮扶对象。
达标项目免检,用好减负“秘方”
每到综合督导的时候,学校都像“过年”,打印大量纸质材料,分门别类装盒,用大量时间迎接每个指标评估组的实地验证,被检查科室和学校费时费力,给工作增加了沉重负担。为减少督导评估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干扰,奎文区创新推行“办学行为督导评估免检制”,督导评估实施“一校一方案”,减轻学校负担,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。
规范免检标准。设置指标不予免检的三种情形:一是上年度督导评估总成绩位于本学段后15%名次的,所有评估指标不予免检;二是免检指标对应的上年度督导评估要点单项成绩位于本学段后15%名次的,相关评估指标不予免检;三是免检指标在督导时限内发生重大责任事故,或发现违规办学行为的,不予免检。
实行“一校一案”。依据指标免检条件和近三年综合督导评估成绩,初步划定各学校可免检指标清单,局监管科室根据学校工作落实情况审核确定学校免检内容,形成各校督导评估方案。本年度,中小学78个评估点中,有54个评估点为免检指标,占比69.23%。
加强过程监管。免检内容结合学校自评成绩,依据科室过程监管、投诉查处等情况,采用倒扣分的形式确定分数,不再集中入校实地验证。免检指标事项过程监管方式,减轻了学校一次性应对集中督导评估的负担。
督学职级制管理,厘清用人“妙方”
好的制度要想落地落实,离不开专业化的督学队伍,近年来,各地督学队伍存在人员不稳定、专职少兼职多、年龄结构老化、专业水平不高、条件保障不够等问题。奎文区先行先试督学职级制管理,从督学职级设置、职级评定、考核管理、相关待遇等方面进行科学定位,有效促进了督学队伍的专业化提升。
科学设置职级,搭建上行阶梯。分级设档,督学职级共设四个等级七个档次,自下而上分别为三级督学、二级督学、一级督学、特级督学。目前,按照督学与学校1:5的比例,共配齐责任督学31名,其中三级督学19名、二级督学9名、一级督学3名。
规范职级评定,彰显工作实效。督学职级晋升严格按照“个人申报、材料鉴定、量化打分、能力测试、评审认定、结果公示、确认备案”七步流程,突出工作实绩。既重点关注督学工作资历、专业能力,更侧重遴选督导评估工作的行家里手,打造结构合理、业务精湛、廉洁高效的核心督导团队。
严格考核管理,实现动态激励。实行常规督导“四个一”制度,即一周一次工作研讨例会,一月一次随访部署和小结会,一学期一次总结考核,一学年调研一个课题,形成每周学习研讨、月末部署小结、期末总结交流、年底综合评价的工作常态,把考核管理工作抓在平时、落到日常。委托第三方对督学进行年度综合绩效考核,每三个学年为一个考核周期,考核结果作为职级晋升或撤销的依据。
对应督学职级,落实督学待遇。将教育督导工作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,从教育专项经费中列支,教育督导机构根据考核情况和职级标准,差异化发放补助,体现优绩优酬。截至2023年底,发放督学职级补助40余万元。出台相关文件,明确规定督学从事督导工作的时间等同于一线教学时间,优秀督学在职称评聘、工作考核等方面给予相应保障,维持了督学队伍的相对稳定。
奎文区制定区域督导工作问责办法,健全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,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,将督导结果与学校及监管指导科室捆绑式考核,促进教育教学服务效能提升,推动了区域教育规范化、精细化、标准化运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