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海而兴,和美蔚蓝。昌邑市下营镇九年一贯制学校紧密结合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充分发挥地域特色优势,大力发展蓝色海洋教育,致力于建设新时代海文化教育特色学校,助力服务乡村振兴和办学条件提档升级,取得阶段性成果。
一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搭建全面发展平台
学校倾力打造海域文化“蔚蓝馆”、“海之魅”科普文化长廊、“海之智”自由阅读室、“海之灵”生物标本室、“海之星”才艺展示栏、“海之技”行知苑等海洋文化教育平台,创设浓厚的海洋教育文化氛围,充分发挥校园文化“磁场”作用,淬炼学校“海”文化精神,以文化立校育人。
二、统筹共建智联团队,推动辐射海洋教育
加大智联高校专家团队共建力度,积极对接潍坊学院、潍坊教科院、泰山研究院,实施“线上+线下”专家会商指导,形成高校专家团队全程引领,县域单位全位协同共建,学校学生学习为中心的海洋教育“组织、研修、信息、行动、支持、测评”发展体系,形成海式校园、海式教师、海式基地、海式课程“四海工程”,“四梯次五环节”辐射带动10所学校创新发展。
三、丰富海洋教育课程,提升学生文化素养
基于“五育并举•五育融合”,学校建构了以“‘绿色生态环保教育’基地:昌邑市海洋环境监测站、昌邑滨海国家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中心;‘蓝色海洋文化教育’基地:浩源养殖有限公司、昌邑市海天化工、下营船厂、下营滨海公园;‘黄色安全文化教育’基地:下营3D消防科普基地、下营边防派出所”三维度、八板块为支撑的“星海扬帆”课程体系。学校借助学科、综合实践、课后延时等途径实施海洋校本课程。引导学生感悟海洋精神、培养海洋意识、厚植海洋情怀,提升学生的海洋文化素养。
四、依托校外实践基地,拓宽海洋教育途径
根植海洋文化教育,链接国家未来人才需要,形成乡村海洋教育社会资源开发和实践基地建设的有效模式。成立了“巧手编织”“贝壳制作”等8个海洋文化社团,开发了“朔本追盐”“大美下营”“高端孵化”3条研学路线,开展了净滩、参观下营增值站、走进浩源养殖厂等10次研学活动,锻炼实践技能,亲历职业体验,延展了教育资源,为全环境立德树人发展助力,赋能乡村振兴再升级。